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

作者:紫舞玥鸢

第80章 丝绸之乡

第80章 6889字
16px

文兴县。

自从文兴铁厂的督监梁圆等人被砍头, 铁厂新址迁到河边,并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升级改造后,从上到下焕然一新。

县城最近很是热闹, 一间一间的冶铁新作坊不断筹备建立,各种民用冶炼手工业规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招工牌子挂出来。

草创的文兴冶炼技术学院,正式挂上了牌匾。方远航留下了穆棱,暂时在学院里帮助当地招募的匠人老师傅, 搭建草台班子。

又一封书信回京城的皇家技术学院,调来更多有经验的老师和学子。

冶炼学院专攻金属冶炼相关的一切技术知识,文兴县本就有悠久的冶铁历史, 并不缺有经验的人才, 缺的是资金和鼓励技术研发和创造的安逸环境。

现在这两块缺口,终于被萧青冥补齐, 学院搭建起框架以后, 暂时还没有开始对外招生,而是优先招录文兴铁厂工人们的子女。

萧青冥特地派人回京,从“女驸马”文博士林若手里, 调来上十个教习僧人, 这些人已经接受过林若的思想教育,性格安分老实, 一心只想早日脱离“戴罪之身”,重新过上良民的日子。

对调来文兴县的“分院”, 给这里的工人和小孩扫盲, 丝毫没有抵触, 甚至有人还暗自庆幸, 老实巴交的工人们, 可比京里皇家禁卫军那些骄兵悍将,好应付多了。

县城里最大的一间戏楼,来了一个新戏班,戏班的台柱是一对美貌双胞胎,两人初登场惊艳亮相,立刻就引起了附近百姓的轰动。

为了吸引观众,新戏班的第一场戏是完全免费的,戏剧名恰好就是最近文兴县茶余饭后最热门的大事——《斩铁记》。

这出戏讲述的是,一位名叫陈老四的铁厂工匠夫妇,被监工和贪官欺凌压迫,最后怒发冲冠,奋力反抗,和其他工人们一起状告贪官,却险些被冤屈至死,最后朝廷派来的钦差为众人主持公道,斩杀贪官,还百姓朗朗乾坤的故事。

如琴和如棋化着浓妆,出演年轻版陈老四夫妇,起初,观众们更多的是看他二人美貌,渐渐的,越来越多观众完全沉浸到戏剧剧情之中。

戏班也不知是哪位厉害人物编排的剧本,几乎把所有广大百姓最爱看的元素,全部杂糅成了一锅大杂烩,有陈老四平凡夫妇相互扶持的爱情,有好色监工图谋不轨结果被反杀。

最重要的还是观众们最喜闻乐见的,青天大老爷登场惩治贪官。

贪官从一开始的嚣张狠毒,到被砍头前的痛哭求饶,主角陈老四从怀才不遇还被欺凌的贱籍工匠,到被大官赏识,飞黄腾达。

众匠人们从一开始的忍辱苟活,到最后被朝廷废除匠籍,迎来新生。

戏班的戏子们演的分外卖力,如琴如棋更是百里挑一的专业戏剧高手。

观众看到动情处,甚至有人完全把戏当了真,为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陈老四落泪,恨不得冲上去,把饰演反派监工和贪官的演员狠狠揍一顿。

大家伙儿看得津津有味,一场戏结束还意犹未尽,不停呼唤着戏班再来一场。

一连三天,戏班轮着排了好几场,场场座无虚席,甚至名头都传到了隔壁乡县,有人专程赶着驴车跑来看戏。

新戏班就这样一炮而红,声名鹊起,不光在文兴县表演,还在附近好几个乡县,来了一趟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场场爆满。

文兴县发生的事情,在如棋戏班的奋力宣传下,彻底出名了。周边的其他乡县,不断有听闻此事,而慕名前来打工的。

尤其是宁州那几个乡县镇子,最近几个月,本就被京州的分田政策吸引走了不少佃农,这下又有文兴县大量招工的消息传出去。

大量被地主豪强兼并了土地的佃农,找到了一条新活路和新希望,不愿意在地主的土地上被吸食血汗的农民,纷纷带着家眷抛弃了他们,跑到文兴县来务工。

宁州附近的村镇,能招到的佃农越来越少,不得已之下,只好被迫提高了佃农的待遇,减租的减租,降息的降息。

临阳县的大户李家,就是其中一个。

他本来安排了家中管事的儿子李计,前往京城寻找小少爷李长莫,没想到小少爷没有劝回来,李计反而也丢在京城,在印刷厂干活干得不亦乐乎,干脆不回家了。

李老爷对京州上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就这么大吸引力,少爷下人都不肯离开?

彼时,萧青冥等人已经整顿好行装,准备离开文兴县,继续前往宁州一行。

路上经过临阳县时,如琴如棋的戏班正好在县里的戏楼唱《斩铁记》。

李老爷本在看戏,身边的管家突然激动地拉住了他的袖子:“老爷,老爷,快看,那人是不是小少爷!”

李老爷定睛一看,那不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小儿子李长莫吗?

他们虽然不认得萧青冥等人,但李老爷见多识广,一看衣着和几人的气度就感觉很不一般。

李长莫也注意到了自家老爹,向萧青冥告了罪,立刻赶过来。

分隔数年的父子两人意外在戏楼相遇,自是一番长吁短叹。

李老爷看着小儿子高高瘦瘦的身量,反复捏着他的肩膀和越发粗实的胳膊,又摸摸对方晒黑的脸蛋,什么责备的话都说不出口了,一个劲地抹眼泪:

“儿啊,不读书也没有关系,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李长莫哭笑不得:“爹,您该不会以为儿子在外面吃苦头了吧?”

李老爷疑惑地看着他,那么大一个细皮嫩肉、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矜贵小少爷,如今变得又黑又瘦,难道不是吃了大苦头吗?

李长莫无奈地摇摇头,指着台上的戏班,问:“爹,您老人家看了这《斩铁记》了吗?”

李老爷:“看了,那怎么了?”

李长莫暗暗指了指萧青冥所在的方向,露出颇为自豪的表情:“我家大人,就是这戏里的那位,从京城来的钦差大老爷。”

“什么?!”李老爷和管家震惊地对视一眼,满脸的不敢置信。

李长莫微笑着看着两人惊讶的表情,有种莫名的满足感。

“我家大人在朝廷中身份尊贵,是一等一的厉害人物。”李长莫一打开话匣子,就绘声绘色把文兴县的见闻说了一遍,满口称赞,滔滔不绝。

李老爷听得一愣一愣的,结结巴巴道:“你是说,你竟然成了那位喻大人面前的红人了?”

李长莫听得脸色一红:“那倒没有,只是得过一次夸奖,混了个眼熟罢了。”

李老爷哈哈大笑,满面红光:“一样的一样的,我儿子要飞黄腾达了,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指日可待!”

管家得知自己儿子在京城的工坊干活,而且还生活得不错,也是老怀快慰:“真是老天开眼!李家要光耀门楣了!”

李长莫一阵无语。

前些年他刚踏入京城国子监,准备科举时,确实抱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想法,可事到如今,在眼界和见识彻底开拓,思想也跟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学院里学习各种圣贤书里不会教授的天地自然之理,跟着老师和其他学子,一起将学院的新发明投诸实践,造福百姓,到如今跟随“喻大人”微服私访。

每当他看见百姓们因他造出来的东西,得到实惠,周围的一切因他有所改善,收获百姓们真诚且质朴的感激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哪怕日后有幸金榜题名,御街簪花,也不会有如此切实的满足感。

当官儿就一定能飞黄腾达了吗?自从他去了皇家技术学院,见过的大小官员比以往多多了。

像方博士这样一心钻研学问不经营官场的,照样得到陛下重用,像梁督监之流的贪官污吏,也会被当众砍头,甚至编排成戏剧遗臭万年。

李长莫也不要当梁督监这样的“大官”,要当官,就要像“喻大人”那样,学识和实干兼备,上能威慑贪官污吏,下能善待平民百姓才好!

李长莫一想到心中追逐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便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

“好了,爹,我们马上就要上路了。”李长莫匆匆向父亲告别,“您老人家多保重,明年等儿子高中,衣锦还乡时再回来看望您。”

李老爷连连点头,绝口不提让儿子离开皇家技术学院的事。

开玩笑,早知道去技术学院读书,能跟随朝廷大官做事,他恨不得把自家那些个不成器的后辈,一股脑全塞进去。

他一咬牙:“儿子出息了,咱回去,摆流水席!哦,还有,听说那个文兴县现在都在筹备新工坊,咱家地也够多,将来宁州会不会像京州那样分田可不好说。”

李老爷双眼精光闪烁:“既然儿子跟了大官,咱们李家不如拿出钱来,去文兴县开工坊,说不定,将来咱们李家的前途,都要靠长莫呢!”

※※※

宁州。

碍于文兴县的传言越来越多,花渐遇提议前往宁州不要再打喻行舟的旗号,以免叫人识破,节外生枝,干脆伪装成富商,去宁州做买卖。

宁州商业发达,商人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地方,正好掩人耳目。

既然要扮作商人,自然要把戏做足,萧青冥叫人准备了一车钢针一同上路,带到宁州去卖。

宁州手工业繁荣,最著名的有三,丝绸产业,瓷器产业,以及造船业。

首府惠宁城,正是最负盛名的丝绸之乡,每年都有无数慕名而来的商贾,汇聚于惠宁城,贸易丝绸,再从陆路、水路、海路贩卖到外地。

由于启国一直以来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税课税高达十税一,各地官府胥吏盘剥,巧立名目增税。

再加上商人在社会中地位低下,除了一些背靠豪门大族的大商户,大部分小商人都是被剥削的对象。

前几任皇帝时,中央朝廷掌控力还强,由于有些海寇时常伪装成海商,凭借武力,骚扰沿海城市和渔村,以至于朝廷不待见外国商人,海外贸易被严格约束。

宁州只开放了一个对外贸易港口,就在惠宁城附近,但民间走私和私自出海行为屡禁不止。

直到燕然南下,中央朝廷一年比一年衰弱,对钱粮军饷的需求逐年增加,迫于压力,宁州的海贸得以放松了控制,前来贸易的海外商人,变得越来越多。

其中利润最大的,正是丝绸和瓷器的买卖。

前往惠宁城的路上,萧青冥坐在马车里,挑起车帘,眺望道路一侧的良田。

从京州过来时,道路两旁大部分耕地都是麦田或者稻田。

自从踏上宁州地界,越是往东去,沿途田地里的稻田,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少,而桑田则是阡陌成片,密密麻麻的桑树漫山遍野,偶尔还有麻和棉。

花渐遇坐在他身侧,沉默地看着外面的桑田,手中竹骨扇轻轻敲击在掌心。

他脸容沉肃,有些感慨:“陛下,臣出身自宁州,记得生前,宁州还不是如此景象,那时稻田还很多,农户们种桑麻,还是为了给自家织布缝衣。”

萧青冥取出纸笔,在一张信纸上随手写了几行见闻,闻言轻轻嗯了一声,道:

“惠宁这几年来,丝织业不断发展壮大,光是一个城的织工就超过八千人,丝绸利润大,桑田是不用交粮税的,因而当地大户追逐利润,不断兼并土地,改稻为桑。”

“而宁州人口稠密,这一带恐怕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地方,每年都有很多失去土地的农人,要么成为大地主的佃农,要么进城务工,做纺织工,瓷匠,船匠,或者在港口做搬运工。”

白术不懂这些,他怀抱着朴素的耕者有其田思想,问:“陛下,那我们以后也在宁州,给农人分田不就好了?然后把这些桑树都砍掉,改回稻田,大家就不怕饿肚子了。”

花渐遇瞬间皱起了眉头,以他大商人天生的嗅觉而言,劳动力大量涌入手工作坊,创造的利润价值,比在农田里一年到头伺候庄稼高多了。

“这恐怕不妥。”他摇摇头,“像丝绸这样的暴利产业,纺织工的工钱会相对较高,他们在手工作坊里赚得,恐怕会比种粮还多。”

白术随手指了指田地里,一个衣着破旧,打满补丁的老汉,皱起眉头:“可是,这里的丝绸布匹再多再漂亮,他们还是穷得连像样的冬衣都穿不起啊。”

花渐遇哑口无言,只好把目光投向萧青冥。

这也正是作为皇帝该思考的事情。

※※※

宁州首府,惠宁城。

扮作商人的萧青冥一行,入城时立刻被守城的官兵拦下来。

守门将上下打量萧青冥几眼,道:“来做买卖是吧?入城先交入城税。”

有官兵将他们带来交易的货箱打开看,里面满满的全是缝衣针,嘿笑道:“一两银子。”

萧青冥挑了挑眉,没有说话,白术和莫摧眉则是瞬间沉下脸,秋朗已经默默按上佩剑,只等他发话。

只有花渐遇最为淡定,朝守将拱了拱手,笑道:“我家公子第一次来惠宁,尚不知这里的规矩,请问只需要交一次入城费,就可以进城买卖了吗?”

守门士兵笑了笑,道:“这只是入城费而已,里面还有过桥税,等你们出城时,还要再交一笔。”

莫摧眉瞬间无语,白术嘟着嘴小声嘀咕:“比奸商还奸……”

这时,城门口一个掮客模样的中年男子注意到他们,走过来,拍了拍花渐遇的肩头,压低声音笑道:“几位是从外地来的商人吧?”

花渐遇操着一口宁州口音回道:“也不是,就是很多年没来惠宁而已。”

“哦?”掮客顿了顿,道,“那好说,其实交税也没这么麻烦,只要你们肯给蛟龙会交保护费,官府就不会为难你们,而且只需要交一半的税就行。”

“蛟龙会?保护费?”

掮客侃侃而谈:“惠宁的蛟龙会可是远近闻名的,会首孟苌公子,人称宁州小孟尝,为人康概大方,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公道之人。”

萧青冥和花渐遇对视一眼,前者缓缓勾起嘴角,这宁州可真有意思。

明明商税课税高,朝廷每年收上来的却没有农业税的零头多。

后世人人喊打的黑势力和黑道老大,现在反而被百姓赞颂公道,商人向当地的地头蛇交保护费,竟然可以免去一半商税,官府也不闻不问。

他倒要看看,宁州那些出了名暴利的产业利润,那么庞大的财富,究竟流向了哪里。

※※※

柳梦娘是惠宁一家缫丝作坊的女工。

这天天色蒙蒙亮,她照例早早起床,在家中煮好稀粥和几个粗硬的烫饼,放在锅里温着,就急匆匆出门,前往作坊上工。

进了作坊,踏入缫丝间,一股热腾腾的滚烫气息扑面而来。

已经有几个来的早的女工开始上工了,她们身上穿着薄薄的衣衫,袖口挽到手肘,每个女工面前都有一个烧得滚烫的大缸,缸里蓄满了热水,正腾腾冒着热气。

柳梦娘在她的位置上坐下,待面前的水缸滚沸后,她立刻将已经烘干的蚕茧投入沸水中不断蒸煮。

一边煮,她一边擦汗,用索绪帚反复在蚕茧上擦帚,直到蚕茧被热水煮开,开始出丝头时,她飞快用捞勺将蚕茧捞出来,放到另外一个温度略低一些的热水缸里,开始抽丝。

找出蚕茧丝头抽丝是个细致活,无法用别的工具,只能靠女工们灵巧的双手,这也是缫丝作坊往往选择有耐性的女性织工的原因。

水缸的温度依然很高,柳梦娘熟练地探入热水中,准确地找到一只蚕茧的丝头,轻轻捏住抽出来,然后卷绕在丝筐上。

缠完几枚蚕茧,她的手指变开始快速泛红,她轻轻低头吹了吹发烫的手指,又开始继续缫丝。

一个上午过去,柳梦娘的手指已经疼得要命了,她勉强处理完最后一颗蚕茧,把烫伤的手指简单地浸在冷水里泡了泡,稍微减轻一些刺痛感。

暂时下工,她没有直接从工作间的正门离开,而是而是从旁边一个小门出去。

门后,是一个很狭窄的房间,四面都没有窗户,黑洞洞的,只有一前一后两扇门。

除了她之外,已经有几个女工等在里面。

几人刚打过招呼,不一会,外面走进来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量矮小,生得贼眉鼠眼。

他带着两个壮实的妇人,打着哈欠懒洋洋走进来,一看见柳梦娘丰腴的身段,那双吊梢眼就亮起来。

几个女工都有些瑟缩和惧怕地看着他,此人正是这间缫丝作坊的管事。

“别耽误时间,快过来搜身。”管事朝两个妇人努了努嘴。

两人便一人抓过一个女工,手法粗暴地快速将女工们的衣服全部摸索了一边,确保她们没有将任何一点属于作坊的东西带走,哪怕一枚蚕茧,一根丝线。

女工们忍受着被当做贼的憋屈,陆续走出搜身室,最后就剩下柳梦娘。

她咬着牙被搜完正要离开,没想到,管事却抬手拦住了她,故意凑近,拍了拍她的肩膀,猥琐的眼睛上下打量,嘿嘿笑道:“我觉得怕是搜的不够仔细吧?”

说着,竟然抬手朝她的胸口伸过去,柳梦娘一惊,立刻用力拍掉管事的手,极厌恶地瞪他一眼:“已经搜完了,你不要胡说!”

管事看着对方转身跑掉的背影,摸了摸下巴,嘿嘿直笑。

柳梦娘忍受着几乎日日都要忍受的屈辱和手指的疼痛,快步回到家中。

她本是惠宁城郊一户农人的妻子,家中有丈夫、婆婆和两个女儿,日子清贫但也勉强能糊口。

自从好几年前,她家的田地被周边的富户以各种名目侵夺了大半后,日子就变得越来越艰难了。

十亩不到的薄田根本养不起一家人,其中种稻仅只六七亩,其余都是当地官府要求种的桑麻田。

为了谋生,夫妇两人合计后,决定农田由丈夫和婆婆照料,她自己则进城务工补贴家用。

她做过刺绣,织布,可惜手艺实在有限,最后只能去缫丝作坊做缫丝工。

这行很辛苦,一双手烫伤起泡乃是家常便饭,挑破了再长,久而久之,手上结了厚厚的茧,一到冬天天冷,冻疮干裂,越发难以忍受。

但是好在工钱高,一天能有十文,若是勤快,一月下来能攒下三百多文钱,加上家里的田,勉强够全家开支。

柳梦娘回到家中,丈夫和婆婆已经上桌吃饭了,丈夫一见到妻子回来,立刻给她盛了饭:“快吃快吃,还热着。”

婆婆斜眼瞥了她一眼,敲了敲桌子,不满道:“她没有手脚吗?你吃你自己的,一会还要下地干活呢。”

“知道了娘。”丈夫不好忤逆母亲,只好尴尬地看她一眼。

柳梦娘端了碗到厨房,混着冷掉的咸菜下饭,忽然听见里间断断续续传来婆婆的声音。

“我的傻儿子你可长点心吧,她整天在外面抛头露面的,说不定心都野了,你没看她后肩膀的地方,有一个油手印吗?不检点……你知道街坊邻居说话多难听吗?”

“娘,您能不能少说两句?梦娘赚钱很辛苦的,还要带孩子……”

“哼,指不定是外面什么野男人给的……一连生两个女儿,有什么好带的……饭也不好好做,哪有媳妇在外面,叫丈夫和婆婆做饭的道理?”

柳梦娘委屈地浑身发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又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双手捧着破旧的陶碗,恨不得把脸埋进去。

这样的日子,她受够了,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娘?你吃饱了吗?”小女儿轻轻从后面探出圆溜溜的小脑袋,把怀里一块热乎的饼给她。

“没吃饱的话,茵茵这里还有,娘好辛苦的!”

柳梦娘心尖一颤,赶紧抹一把带着湿意的眼睛,把乖巧的女儿抱在怀里,轻轻抚摸她的头发,心中又酸又怜。

“娘不辛苦,为了你们,娘什么都可以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