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生存指南

作者:寻香踪

第185章 团圆

第185章 3915字
16px

裴凛之回来了, 萧彧的心终于落到了实处,心情也如秋日晴空一样疏旷明朗,看什么都觉得顺眼, 心气儿也平和不少, 平日里朝堂上那些烦心事似乎也没那么烦了。

这一年裴凛之不在京中,关山也去了边关, 前线一直在打仗养兵,朝中事务繁多,各种状况频出,搞得萧彧是焦头烂额。

养着十几万兵马和数万役夫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压力不可谓不大。朝中大臣也不是都支持北伐的, 反对者认为根基尚浅,经不起这么大规模和这么长时间的战争消耗。

萧彧咬牙顶着, 不松口, 前线需要的一切都源源不断地供应过去, 人马、粮草、衣被、药材、军饷、抚恤金等等。

尽管打着仗, 萧彧也没有增加农业赋税,农业是国之根本,只要农业是稳的, 国家的基石便在。

但维持战争需要钱, 他便将主意打到了商业税上,统一增加了一至两成。

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是原来的地主阶层, 这自然引起了这部分人的不满,但又莫可奈何。

萧彧接管安国之前, 人口是按等级划分的, 贵籍、良籍、商籍、奴籍与贱籍, 从出生时就已经给人划分好了等级, 且是难以逾越的。

萧彧如何忍得了这种等级划分,所以他取缔了贵籍、商籍与贱籍,只保留了良籍与奴籍两种。

因为原来的地主富户阶层都养着不少家奴,这些人都属于他们的私有财产。

萧彧并没有一次性完全取缔奴籍,但奴籍和良籍一样享有均田政策,并且还出台了详实的奴籍保护法规,在实际地位上,奴籍与良籍相差不大。

奴籍生出的子女,全都为良籍。若是不登记入册,就无法分得田地。这样一来,瞒报隐报的几率便大大减少,那些主人家不会为了隐瞒人口而平白多养几张嘴。

朝廷还颁发政令,禁止一切人口买卖,哪怕是从别国掳回的战俘、买回的奴隶,都不能再入奴籍。

这样一来,地主阶层就无法通过买卖人口组织上规模的叛军,而有田地的普通百姓也不会轻易跟着他们去造反。

为了筹钱,萧彧甚至还铸发了券币,也就相当于国库券,向民间发售,承诺一定的利息,三年或五年到期兑换。这法子可比增铸钱币合理多了,至少不会引起大量货币流入市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发行券币类似于民间的放贷,只是利率要低于民间的高利贷。但由于是朝廷发售的,信誉有保障,百姓都愿意购买。券币发行得非常顺利,短短一月内便已售完。

这法子令闵翀这个钱搂子都拜服不已,萧彧竟有如此妙招,不用抢不用坑,便能筹集当下需要的费用。

用这个法子还有一个好处,购买券币的主要是原来的地主阶层,因为只有这些人手中才有多余的钱来购买券币。

他们买了朝廷的券币,为了到期能够赎回自己的钱,自然得支持朝廷的一切举措,彻底死了那份蠢蠢欲动的不安分之心。这对维护稳定也是一大助益。

裴凛之了解清楚萧彧这一年多的举措,眼中的赞许之情都溢出来了:“我就说了,没有人能比你更适合来坐这个位子。”

萧彧苦笑:“哪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都是被逼出来的。这么大个摊子,总需要人来收拾。”

裴凛之给他捏肩膀:“就是辛苦你了。”

萧彧说:“也还好,再辛苦也不及你们这些出生入死的将士。说到这个,将士们的抚恤金还没凑齐呢,愁人。不管赚多少钱都不够用!”

裴凛之说:“抚恤金的事暂时不用担心,我们从西戎那儿缴获了不少金银,还有西戎的铜币,拿来重新熔铸了,再给将士们发放抚恤金吧。”

萧彧闻言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忘了这一茬。还好,还好,这个难题可算是解决了。”难怪有以战养战的说法,这不就是现成的么。

以后打东戎就不这么着急了,休养两年,储备一点财富再打吧,不用这么捉襟见肘,就是东戎境内的汉人百姓还要再受几年苦。

天下一统,国泰民安的日子何时才能实现呢?真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裴凛之回来没两日,便是中秋。时人尚未重视中秋佳节,但萧彧很看重,每年中秋都会隆重庆祝,不仅要拜月赏月,还要聚会团圆。

中秋这晚,萧彧便在宫中设宴,邀崖州旧部欢聚,算是一场家宴。

从心理上来说,从崖州带来的人才是萧彧最为信任依赖的,是真正的自己人,比之下属与同僚的关系,他更愿意将他们视为家人。

当年离开崖州之时,这些人多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与懵懂稚子。如今倏然已过近十载,稚子已成少年,少年郎皆多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人数比离开之日已多出近半,呈蓬勃发展之势。

这也是他治下国家的现状,百姓从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中逐渐安定下来,开始安居乐业,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与向往,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将会是不远的梦想。

是夜,秋风微凉,暗香浮动,月华如水银倾泻,将四海人间笼成诗画。

太初宫河池旁的翠微阁中,烛光与天水交织的月光交相辉映,照亮了满座欢声笑语的宾朋。

当日从崖州跟着出来的,除了吉山与吉海兄弟未在场外,余者皆携家眷前来,就连吉山的波斯妻子泰安也带着混血儿子来了。

萧彧特别喜欢这样的热闹,斯情斯景令他想起了当年在白沙村中上夜课的情景,男女老少聚在篝火旁,如饥似渴地听他和凛之、孟洪授课讲故事。

回想起来,那样简单快乐的日子竟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萧彧正沉浸在回忆中,忽然听见阿平叫他:“爹爹,爹爹!”

萧彧回过神来:“平儿何事?”

阿平笑着说:“方才听见二师兄和三师兄他们说,当年在崖州的时候,爹爹和师父每晚都给大家讲故事,是不是真的?”

“对呀。”裴凛之接过话题,看一眼萧彧,笑道,“当年我与你爹爹在家中办学堂,夜间在家门口给大家上夜课,讲故事。那时候你还在襁褓中呢,特别黏你爹爹,一到晚上,除了他你谁也不要,他只好一手抱着你,一边给大家讲课。可把你爹爹累坏了。”

阿平难以置信地笑:“果真?那这么说来,我也是跟着爹爹和师父上过课的?”

“正是。你后来不还跟着我去学塾上过课,还记得吗?”萧彧笑道。

阿平摇头:“我只记得番禺的一些事了,那时候太小了。说起来,几位师兄也还是爹爹的学生了?”

一旁的闵翀笑道:“不光你那些师兄,这里的在座的没有几个不是天子门生啊,当年大勇、小春、鱼儿这些人,全都上过你爹爹的课。”

阿平笑起来:“那便都是我的师兄师姐了。”

萧彧说:“算起来还真是。还挺怀念崖州的,尤其是白沙村,那里房子还是我和你师父亲自建起来的呢。就是不知道还有无机会再回去看看。”

一旁的闵翀笑道:“陛下真乃赤子之心,还一直惦记着白沙村的一切。”

萧彧笑道:“怎能忘记,那可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幸得大家鼎力相助,共克艰难困苦,才一步步走到今日。我喜欢同昔日的旧友相聚,因为能时刻提醒我莫忘初心。”

裴凛之温柔地看着他,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他站得多高,看得多远,但他始终都不曾忘记过自己出发的地方。得萧彧,不仅是他之幸,更是天下百姓之幸。

阿平说:“爹爹若是实在想念崖州,日后待天下一统,海清河晏,便可御驾南巡,回故地去瞧一瞧。”

萧彧闻言笑道:“确实挺想去瞧瞧。不过还是不去了,我若动身,那便是劳民伤财之举。倒是你,待你功夫学成,可以代为父去走走看看。”

阿平已然不是一个懵懂少年,他已经研习帝王之术,知道爹爹所言极是,御驾出巡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相当麻烦:“孩儿记住了爹爹的话,日后会替爹爹去丈量这天下。”

“好孩子!需记得,这天下不是你我的天下,也不是萧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我们父子不过是暂代天下人来掌管罢了,要永远将天下人放在首要位置去考虑。”萧彧顺势教育儿子。

阿平一知半解:“平儿会牢记于心。”

此时孟思归与居岩过来了,手里拿着酒杯,孟思归将右手的酒杯递给阿平:“殿下,咱们师兄弟给陛下和师父敬杯酒吧。陛下,师父,今日月圆夜,陛下说这是团圆的日子,可惜大师兄不在,否则就圆满了。我们师兄弟祝陛下与师父月圆人团圆!”

“好,都是乖孩子,有这份心就足够了!”萧彧与裴凛之欢喜地看着眼前的三个孩子,心中甚是欣慰。

说孩子都不大合适了,孟思归今年已经荣升当爹了,鱼儿四月的时候生了个特别乖巧的女儿,这会儿母女正在同女眷们聊天呢。

居岩今岁终于高中进士,如今在监察署任职,监察署专门负责监察、弹劾百官。居岩性格跳脱胆大,与老一派世家大族毫无瓜葛,又是萧彧亲信,萧彧有心将他培养成御史大夫,日后替他监察百官。

今日唯一美中不足之处便是吉山与吉海兄弟不在,吉山自二月率船队出海,至今未归,不过算日子,最多再过一两个月也该回来了。

吉海原是跟着裴凛之从长安撤回的,到豫州后便接替关山驻守了,让关山回京。

从与西戎交战之后,担心东戎趁火打劫,关山便一直驻守在边关,苏颖产子时,他亦不在身边,内心对妻儿亏欠良多。

等到裴凛之回撤,知晓他的情况,便要替他留在豫州驻守,吉海主动请缨代师父戍边,因为他太清楚师父与陛下的情谊,他们分别已经太久了。

所以中秋团圆的代价是一部分人不能团圆换来的,如何叫人不珍惜呢。

宴席散了之后,萧彧依旧不舍去睡,在庭院中与裴凛之一起赏月。裴凛之坐在躺椅上,萧彧便躺在他身上,两人沐着月光有一搭没一搭闲聊。

“说起来,吉海今年也有二十四岁了,也该成家了。”萧彧一直都很惦记吉海,这次没能回来,他觉得挺遗憾的。

“是应当找了,不过他一向沉稳,心思不外露,不知道他如何打算。”裴凛之用手指绕着萧彧的发梢把玩。

“你是他师父,是该关心一下,下次他回来再问问。也让吉山多留心一下,毕竟他是长兄。”萧彧说到这里,突然又想起另一件事,“西戎已经打下了,如今吐谷浑与我们也交好,河西走廊已通,不如重新疏通一下陆上丝绸之路?就是不知西域一带是何种情况。”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南方的富庶,但现在北方已经被收回来一半,要想发展北方内陆经济,最好是能将路上丝绸之路打通,这样北边的经济也能跟着繁荣起来。

裴凛之也赞同这一提议:“陆路比海路更为安全,成本也低廉,是该疏通一下。回头派一支军队去探一下路,再走一遍张骞走过的路吧。”

萧彧很兴奋:“这条商路已经中断了两百年,如若能开通,北方的发展也便不用愁了。”